您的位置: 首页关于我们校庆专栏 → 正文
校庆专栏

【校庆征文系列活动】梦想起飞的地方

[日期:2022-07-28]

——庆祝母校600cc全讯白菜官网70华诞


邵春(教育系85集团班)


我是一九八五年八月份考上600cc全讯白菜官网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,九月六号到校报到。当时除了一入学的新奇和陌生外,给我强烈感受的是马路上拉出的“热烈庆祝第一个教师节”的大红宣传条幅。我们在国家实行第一个“教师节”的前夕,考入有着“教师摇篮”之称的师范大学,心里感觉无比的激动和自豪。

当年,教育系入学的是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专业各一个班。学校教育班48人,女生占三分之一,少数民族同学占三分之一多。学前教育班35人,全班只有9名男生,少数民族同学约12人。

教育系八五级两个班有很多共同课在一块上,课外活动也基本上是一个整体,因此两个班的同学相处得亲密无间,跟一个班一样。四年的老员工活下来,各民族的同学朝夕相处,水乳相融,结下了一辈子亲如弟兄姊妹的同学深情。

四年来,我们班经历了五位班主任:铁瑛、王凤雷、乌云赛、刘彦泽、王有亮老师。当时系里的知名老师有李屏西先生、靳乃铮先生、扎巴先生、张慕蕴先生、关树文先生、金增先生、陈中永教授、亚新教授、谢兰荣教授、刘文霞教授等,其中张慕蕴、金増、陈中永、亚新、谢兰荣、刘文霞老师都给我们授过课。

四年中,还有很多老师给我们授课,有的老师虽然没有上过文化课,但在生活管理等方面给也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青春记忆。下面就把对我影响尤深的师长回忆如下:


慈祥敦厚,严谨儒雅的师者——张慕蕴

在给我们授课的时候,张慕蕴老师已经是一位谦谦长者了。我们知道她是知名教育学家靳乃铮的妻子,也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学专家,同学们对她都充满崇敬之情。

张教授给我们上教育心理学课,她讲课旁征博引,循循善诱,自始至终都秉持着善教乐学,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。她十分重视对创新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,当知道我选题“创造心理的培养”作为毕业论文时,张教授给了我及时的肯定和鼓励。她给我推介了几种参考资料,并对写作思路作了十分细致的辅导。

在我论文撰写的过程中,张老师不时给我指点迷津,帮我了解有关创造心理学方面的实践经验、学术成果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。她指导我说:“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亟需要创造和创新,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相当重要也恰逢其时,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创新、永久性的课题。”

论文完成后,张教授给我的成绩是“良”,她幽默地鼓励我说:“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,希望你今后在这方面多多的学习和实践,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。”

惭愧的是:时至今日,我也没有完成老师的期望!

人生道路上的恩师——王志义

在我上大二的下学期,学校从外面调来一位王志义老师,他给我们讲授《人才学基础》课。

王老师原来是一位优秀的中学老师,由于天生的勤奋好学和自强不息,他以超人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辛苦自学英语,世界语、人才学等学科,撰写出版了人才学著作《人才学基础》一书,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自学成才的青年英才。

由于共同的农村经历和一口熟悉的乡音,我和大自己不到十岁的王老师处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,来往十分亲密。

王老师像一个长兄一样,在学习上引导鼓励我,在生活上爱护关心我;他对我影响和带动很大,对我的帮助也最大。

大三时,我和室友苏建成同学合作撰写了一篇人才学方面的论文,我把论文交给王老师看,王老师看过后二话不说,就顺路把文章推荐给自治区《人才科学研究》杂志编辑储老师,储老师让我们修改过一稿后,不久就予以发表。

王老师在师大发起成立了“人才学研究协会”和“世界语学习协会”,他把我培养发展为骨干会员。在王老师的带领和推动下,两个协会深受老员工的喜欢,成为当时内蒙古高校响当当的员工社团。

王志义老师自学成才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我,这种正能量的感召力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!如果说我毕业后在社会上还取得些小成绩,那也要归功于像王老师这样的众多恩师的言传身教!

爱生如子的李玉印老师

除了众多的授课老师外,李玉印老师可谓是我们员工印象最深的老师。李老师是管员工生活工作的老师,他还是系党总支的领导。

李老师是四年中进入员工宿舍最频繁的领导和老师。

清晨,每当起床铃声响起后,李老师总会准时出现在员工宿舍楼内,挨个督促员工出早操。我们宿舍隔壁的乌兰巴特同学爱睡懒觉,李老师每天早上进到宿舍喊他起床。

“乌兰巴特,起床了!乌兰巴特,起床了!这个亲切浓重的鄂尔多斯声音,几乎成了我们员工早上起床出操的代名词。

李老师待员工像父亲一样宽严相济,原则性的错误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和纠正,影响员工生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也抓住不放,但对于生病和生活有困难的员工他却时时放在心上,想方设法予以帮助。

2009年我们两个班的同学在通辽举办“毕业20周年纪念聚会”,扎巴、赵宏昌、李玉印等老师也被邀请到会。二十年后同学们又见到敬爱的师长,特别是见到曾经在生活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关怀的李玉印、赵宏昌老师,师生同乐,乐何如哉!


和蔼可亲的赵宏昌老师

赵宏昌老师当时是系主任,他朴实无华,光明磊落,像慈父一样,关心和爱护着每一位员工。

有一次在归校途经包头东站时,家里给我带的微薄的生活费被小偷窃走,这是我一个学期仅有的饭费。当时我痛苦着急,手足无措。到校后,赵宏昌老师知道我的遭遇后,他第一时间给予我关心和安慰。为了解决我的生活困难,赵老师专门组织了系务会,集体研究为我筹集了100元钱的困难补助,帮助我渡过难关。


好班主任王有亮老师

在大三的时候,王有亮老师当上了我们的班主任。

王老师是本系的毕业生,他和我们比较熟悉和亲近。我们两个班的实习都安排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各个乡镇学校,王老师不辞劳苦奔波着走访各个实习点。

我和韩海臣、苏建成同学分配至最远也最艰苦的大青山腹地的小井乡中学实习,由于地处偏远,交通不便,环境艰苦,王老师就经常蹲点在我们这里,和我们朝夕相处。

有一次我醉酒闹事,差一点出了乱子,是王老师苦心好言安抚各方,磨破嘴皮子平息了事端。此事是我今生最痛苦、最后悔、最丢人的“伤心事”,今日讲来,最想感谢的还是我的亲爱的老师,只有老师才有胸怀和气量来包容和原谅一个犯下大错的员工。

近年来,王老师从师大调到包头师范学院任职,我和王老师相见接触的机会多起来。王老师对我这个曾经的班长,没有因为那次犯错而冷落,对我想给老员工讲讲职业规划的请求大力支持,促成了我给老员工办讲座的愿望。

难忘的《内蒙师大》报编辑侯守智老师

大二开始,我常常给校报《内蒙师大》投稿,原因一是自身爱好,二是为了挣几块钱的稿费充当生活费。我家贫,连上大学的基本生活费常常也无以为继,为了挣饭费,我就盯住了投稿。

那时校报的编辑是中文系毕业的侯守智老师,高高的个子,戴着眼镜,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。我规规矩矩地去送稿子给他,他很亲切地打量着我,说了很多鼓励和指导的话。不久,我的稿子被校报发表出来,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,心里的自豪和激动无以言表!

以后就经常写稿子给校报,大都给发表出来。后来我还成了《内蒙师大》报的特约记者,写了一些新闻报道。

如今看来,我的爱好文字写作的习惯就是从《内蒙师大》报起步的。作为编辑的侯守智老师在关键的时候支持和引导了我,使我走上文字写作的道路,成为终生不变的爱好和追求。


……


“内大的牌子师大的饭,农牧的光棍瞎圪转,工大的女女没人看。”这是当年流传在呼市高校有名的顺口溜,也是我们夸奖师老员工食堂伙食好的有力证据!

记得当年一到礼拜天,师大几大食堂都人满为患,呼市各高校的很多员工,都要挤到师大去找同学到食堂解解馋。

四年内蒙师大的学习生活,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还有很多很多,这些青春记忆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和立业之本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我们心中永久珍藏的源头活水!

可以告慰母校的是: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,我们两个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好样的,大家都在为社会尽忠守责,成为岗位上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。时至今日,我们两个班出了两个博士、四个厅级干部、近十个处级干部,同学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牢记使命,不忘初心,扎实工作,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

我毕业离开母校已经30多年了,虽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,但我心中的母校情、“师大情”,却像一坛陈年美酿,随着岁月的发酵而历久弥香!

值此母校喜庆70华诞之际,欣喜之余,感慨系之!特将母校比作“父母”,录《诗经.蓼莪》句,以示祝贺:

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

抚我畜我,长我育我。

顾我复我,出人腹我。

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!